《生死觀》

1455

.

《人為什麼活著》一書集中體現了魯道爾夫·歐肯的“精神生活哲學”,魯道爾夫·歐肯認為哲學不應以抽象概念為中心,應該以活生生的生命或生活為中心。人生的意義就是不斷克服自然與精神、個體與總體的矛盾,使之不斷走向二者的統一,成就崇高的人格。
這一切創造和進化的過程,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由來自宇宙的生命推動力決定的。歐肯想以“精神生活哲學”來統一、整合哲學史上自然主義與理智主義、唯物與唯心的對立,但它在本質上仍然是從主觀出發的唯心論。

.

《人為什麼活著》

回顧成長的歷程,曾多次被問及過這樣的問題:你是為了什麼而活著?似曾記得,第一次面對如此問題時的迷茫與不屑一顧,因為那時感覺問及此問題的人亦或無所事事,亦或衣食無憂,而自己都不是。後來,隨著年齡、知識、見識地漸長,自己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也慢慢有了雛形,漸漸地懂得了人活著就是要努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對於那時的我們,實現人生理想的最好方式,似乎就是認真學習,考上大學。因此,在很長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似乎就是在為了考上大學而活。為此,即使是每天凌晨起床,凌晨睡覺;即使是一個月面對四次折磨人的考試;即使是犧牲著自己健康的同時還要忍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這種活法真的很累很累,可我們也沒有厭倦和選擇逃避,仍不甘落後地勤奮努力、不懈奮鬥著。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那時的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

進入大學後,整天沉浸在大學生活的安逸、舒適中,自己的人生理想也在不經意中漸漸地迷失、湮沒,至於自己為什麼活著,已毫不在乎也無暇顧及。那時在自己腦海中,活著似乎就是為了享受如此安逸的生活。

可時光荏苒,安逸的生活就如同精心編制的美夢,當你還沒有悠閒去欣賞夢裡的風景時,就不得不被社會的現實所吵醒。剛步入社會,就不得不去面對繁雜的工作、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接踵而至的當然是煩惱、痛苦和煎熬。記得在雲桂項目的那段時光,繁重的工作任務與工作壓力如同天空密布的烏雲,把自己壓得都快透不過氣來,最嚴重時甚至想到了辭職一走了之。當然,那段困苦的時光總算是熬了過來,困難、壓力、苦惱過後自然是成長與收穫,可如今回首那些煎熬的時光,仍是百感交集也仍然有很多的困惑,經常會思考為什麼當人面臨如此困苦的境地時,還依然要去堅持呢,難道人活著就是為了承受苦難的嗎?難道一定要在苦難中才能超越自我、提升自我嗎?難道不能退一步海闊天空嗎?人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呢?

生活總是那么的平淡卻又那么的出乎意料,時常會在不經意中創造出一些令人雀躍的驚喜,即使你還不懂的“人為什麼活著”。而與《人為什麼活著》這本書的不期而遇正好淋漓地詮釋了生活中這種驚喜的存在。

《人為什麼活著》是近期公司領導推薦給公司員工的一本心靈讀本,其作者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京瓷集團創始人稻盛和夫先生,該書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思想精華的凝結,更是我們廣大青年人砥礪自己的勵志讀本,書中闡述了肉體與靈魂、意識與現實、宗教與科學、自由與犯罪、欲望與煩惱、逆境與考驗等種種關係。作者稻盛和夫認為人是有靈魂有前生和來生的,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藉助一個肉體來不斷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人的肉體死亡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代表著步入另一個提升過程的開始。而意識在很多時候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書中也舉了一個關於醫生把麵粉當作藥丸給病人吃竟能治病的例子。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能夠證明人的意識有時候確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曾經有這樣一個報導,一個已婚女性多年不孕,一直盼望有自己的孩子,結果有一天真的出現了妊娠反應,但去醫院檢查卻發現並未懷孕。科學家解釋這種現象成為心理性假性懷孕,這種假性懷孕反應與真正懷孕反應一模一樣。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很多事情我們想像成什麼樣就會按我們想像的那樣發展,積極地看待事情,事情就朝積極的方向發展,消極的看待事情,事情就朝消極的方向發展。對於宗教與科學,其實宗教是帶有很多迷信的色彩的,按作者所說,宗教是在科學不夠先進、人們為克服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下產生的。所以宗教與科學是相互矛盾的,現代社會都提倡科學,但很多事情用科學的方法根本就沒法解釋。比如百莫大三角之謎及時光隧道。很多東西都不能用科學去解釋,而在宗教書籍里卻能得到相關的答案。對於自由與犯罪,稻盛先生在書中揭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他認為自由就是人們作惡的理由。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太放縱孩子的自由,使得孩子從小就養成為所欲為的習慣,而不懂得克制自己某些不好的行為。書中還講述了現在的父母不讓孩子從事任何勞動,而且很多國家還提倡父母不應該讓未成年的孩子參加任何勞動,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源所在,因為人只有勞動的壓力下才學會如何克制自己。確實如此,人的本性趨利避害、好逸惡勞,如果從小不勞動就能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小孩從小就養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但父母的無限包容並不代表別人的無限包容。當與別人產生衝突時,這種人往往採取最極端的方式,所以悲劇就發生了。對於欲望與煩惱,其實自己在很久之前就在想欲望與煩惱的關係。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人呆在家裡不出門倒舒適自在,但一出去,看到琳琅滿目的東西,而自己又不能把它們全部買回來,導致為此不開心,所以很多時候煩惱都是由欲望產生的。而對於逆境與考驗,其實很少人會希望自己的生活會充滿了驚濤駭浪般的傳奇,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的一生平平坦坦,但事實並非如此,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地去面臨不同的逆境。有些人在逆境中跌倒再爬起,爬起再跌倒,然後再爬起,在這反反覆覆中經受住考驗並且成長,最後在逆境中存活;有些人遇到困難後一蹶不振,或許經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考驗,最後還是跌倒。這兩種情況就跟玩遊戲一樣,有些人一路披荊斬棘,不斷戰勝路上的障礙,所以不斷升級,但有些人早早地放棄,所以一直停留在最初的階段。

讀完該書之後似乎讓自己曾經迷茫、痛苦時的困惑有了些許答案:其實人活著就是為了去承擔屬於自己的那份責任,在承擔責任的過程自然會經歷許多艱難困苦,而這些艱難困苦就如同一道道鑄就高尚靈魂的關卡,只有當你努力的通過了這一道道關卡,你才能歷練出高尚的靈魂,才能在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同時也去幫別人實現他人人生價值,也才能真正地追尋到屬於自己幸福。

正如書中所說:宇宙的造物主將種種考驗加諸在人類身上,然後觀察他們如何面對考驗。其實在漫漫人生路中,無論是好的抑或壞的境遇,都是造物主賜給我們的考驗,幸運的際遇與不幸的災難在本質上同樣都是考驗。一個人如何面對這樣的考驗,將進一步決定他未來的人生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其實幸運的比不幸的需要更強的承受力才能經得住人生的考驗,因為人類在幸運的環境中更容易迷失自己。所以不管我們所認為的幸與不幸,都不該成為停止前進的藉口,權利與金錢也不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實現自我價值,提升靈魂的品格與靈性,因為某一天我們的肉體消失了,但我們所創造的價值永遠在那裡,我們的靈魂就不會被遺忘。

.

内容简介

《西藏生死書》是一本字字珠璣的心靈鉅著,它引導我們認識生死,直驅西藏佛教的智慧泉源。索甲仁波切深入淺出地闡釋禪修靜坐、因果叢報、轉世和臨終關懷的方法,以及心靈之路上的種種考驗和報償。西藏佛教的經典確實是現代精神論述的新典範。 《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自西藏中陰聞教得度經(即西藏度亡經)學習引導臨終者及亡者的特殊技巧撰寫而成的一本臨終關懷的空前巨著。 ★DVD內容簡介 索甲仁波切開示轉化心的重要性,認為苦樂存乎一念,全在於我們的心如何感受。能善巧地運用佛法,轉化我們的心,就是困頓時代的心要。 索甲仁波切信手拈來日常事例 ,深入淺出地闡述高深的佛法,加上丁乃竺女士流暢的翻譯,風趣近人,如聽聞妙音,開解眾生疑竇。

作者简介:

索甲仁波切 出生於西藏,由本世紀最受尊敬的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養育成人。後來被上師認出是托頓索甲(達賴十三世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的上師)的轉世。   一九七一年至英國劍橋大學專研比較宗教學,一九七四年開始弘揚佛法。在歐美各國生活、教學已二十多年,使他通達西方的心靈。由於他思路清晰、從容自在、幽默風趣,傳法時深受聽講者的歡迎,成為許多國家的佛學中心與佛教團體的負責人或指導者。   他為繁複的現代世界發展出一套解說西藏佛法要義的方法,《西藏生死書》的問世,更使他獲得各國至高的尊敬與喝采。   索甲仁波切將所創設的佛學中心命名為「本覺會」(RIGPA),提供各種佛學與修練課程,並舉辦工作坊,將西藏智慧與當今議題及訓練相互結合,希望超越種族、宗教、文化與心理的障礙,直指本心,弘揚佛法。

译者简介:

鄭振煌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學生時代即活躍於佛學社團,舉辦各種佛學講座與研習營,修習佛法至今四十餘年。創作及翻譯多種佛學書籍,並擅長口譯,曾為達賴喇嘛、一行禪師等大師擔任口譯工作。現為慧炬出版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各界推荐

名人推薦: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描述,還有實際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的真相,並幫助自己和別人死得寧靜而充實。

──達賴喇嘛十四世

《西藏生死書》教生教死,因著認真看待生命,才能認真應對死亡;因著嚴肅直接地教導如何死亡,才會嚴肅地活好生命。它從西藏佛教的生死觀出發,具體而有系統地闡述生的修習及死的修習。臨終者如何在大安詳中放下,而在臨終者床邊的關懷者也學得重要的叮嚀。

──趙可式(成大附設醫院護理系教授)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創立十週年,專心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西藏生死書》提供了最好的生死教育的教材。仁波切數度蒞台弘法,更提高了台灣社會對生死意義的覺醒。我國終於通過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醫師們可以合法地遵照仁波切在本書中所呼籲的,以團隊的努力,透過身、心、靈全人照顧的方法,盡力協助臨終病人安詳往生,實踐人生最大的布施。

──陳榮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前理事長)

這是一本極難得的好書,讀過《中陰聞教得度》的朋友們,再讀《西藏生死書》,對中陰身的各種情況,會有更正確的了解。懂得如何去配合自己實際的修持,與對別人臨終的關懷。未能深信佛法,甚至反對佛法的朋友們,或許會起些許疑情而引起閱讀的興趣。至於譯文的信、達、雅,敬請讀者盡情欣賞。

──洪文亮(前台大外科醫師)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我非常感激有緣讀到此書,並因而接受仁波切更多的教誨。根源於最深厚的傳統,仁波切的教法卻清晰、現代、又有力;超越宗教,直入人心。我衷心希望藉由中譯本的出版,能感動更多人心,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面對死亡,看待生命。

──姚仁喜(大元建設及設計事務所建築師)

索甲仁波切就像一位大音樂家,把傳統西藏佛教特有的上師相應法、大圓滿法、頗瓦法、中陰救度法,與今日科技生活所面臨的臨終關懷、瀕死經驗、安樂死等議題,交織出一首宏偉而安詳的生命樂章。
《西藏生死書》不只是教導人們如何面對生死、了解生死而已,還更具體地指出如何透過禪修來超越生死,融入圓滿的覺性大海中。

──林崇安(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負責人,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

目录

<初版推薦序>達賴喇嘛
<修訂版序>索甲仁波切
<初版序>索甲仁波切
<修訂版推薦序>丁乃竺 生死智慧之書
<修訂版譯序>鄭振煌 未見句號
<初版譯序>鄭振煌

第一篇 生
在死亡的鏡子中
無常
反省與改變
心性
把心帶回家
演化、業與輪迴
中陰與其他實相
這一世:自然中陰
精神之路
心要

第二篇 臨終
對臨終關懷者的叮嚀
慈悲:如意寶珠
給臨終者的精神幫助
臨終修習
死亡的過程

第三篇 死亡與重生
基礎地
內在的光芒
受生中陰
亡者超薦
瀕死經驗:上天堂的階梯?

第四篇 結論
共通的歷程
和平的僕人

附錄一:我的上師們
附錄二:有關死亡的問題
附錄三:兩個故事
附錄四:兩種咒
參考書目(英文部分)
參考書目(中文部分)
感謝啟事
本覺會(RIGPA)
作者簡介
中英對照索引

序/导读

自序
西藏是我的故鄉。我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進入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秋吉.羅卓(Jamyang Khyentse Ckokyi Lodro)位於康區的寺廟。我們西藏有一個獨特的傳統,就是尋找過世大師的轉世靈童。他們年紀很小時,就必須接受特殊的教育訓練,準備日後成為老師。我被命名為索甲,雖然後來我的上師才認證我是托頓索甲(Terton Sogyal)的轉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師。就西藏人來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算是高個兒,站在人群中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個頭。他滿頭銀髮,剪得短短的;慈顏善目,幽默風趣;耳朵長如佛陀。他最吸引人的是,他在揚眉瞬目和優雅舉止之間,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貴。他的聲音渾厚迷人,開示時,頭稍後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詩篇。雖然他法相莊嚴,卻平易近人。

  蔣揚欽哲奠定了我的生命根基,也啟發了這本書。他的前世改變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轉世的頭銜是不夠的,唯有學問和修行才能贏得尊嚴。他閉關多年,相傳有許多神奇的感應。他學富五車,證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書,什麼疑難雜症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卻公認他是一切教法的權威大宗師。對任何認識或聽過他的人來說,他就是藏傳佛教的化身,就是(解行)圓滿具足的鮮活例子。

  我的上師曾經告訴過我,他的志業要由我來繼續,而事實上他也視我如子。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觸到的聽眾,我覺得都是出自他給我的加持力。

  我早期的記憶都和他有關。我生長在他的氛圍裡,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響。他就像我的父親一般,有求必應。師母,也就是我的姑媽康卓.慈玲.秋準(Khandro Tsering Chodron)經常對我說:「仁波切可能忙著,不要煩他。」但我總是黏著他,他也高興我跟前跟後。我一直問他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很頑皮,我的老師也管不了我。每當他們要打我的時候,我就跑到上師背後,爬上他的法座,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兒, 志得意滿,他只是一逕地哈哈大笑。後來有一天,我的老師私下向他說明,為了我好,不應該讓我繼續撒野下去。因此,下一次當我再逃到他背後藏身時,我的老師就走進房間,向我的上師三頂禮之後,把我拖了出來。我當時想,多奇怪啊!為什麼他不怕我的上師呢?

  蔣揚欽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間,就在那兒,他的前世看到瑞相,並發動十九世紀橫掃西藏東部的文化和靈修復興運動。那個房間很殊勝,並不特別大,卻有神奇的氣氛,滿屋子供奉著神像、聖物、畫像和書籍。他們稱之為「諸佛的天堂」、「灌頂的房間」。如果我對西藏還有什麼印象的話,就是那個房間。我的上師坐在有皮套的木製矮凳上,我就坐在他身旁。如果不是他缽內的東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臥房有一個陽台,但總是很黑,牆角放一個小火爐,爐上的茶壺鎮日燒著開水。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師床腳邊的小床上。他在唸咒時撥動念珠的滴答聲,是我終生難忘的。當我上床睡覺後,他就坐在那兒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睜開眼睛,他早就醒來,還是坐在那兒修法,滿溢著加持的力量。當我睜開眼睛看到他的時候,心中洋溢著溫暖、幸福的感覺。他就是有這種安詳的氣質。

  我長大之後,蔣揚欽哲就要我主持法會,他負責領導唱誦。他傳授教法和灌頂時,我全都在場。但我所記得的,與其說是細節,倒不如說是整個氣氛。對我來說,他就是佛,在我心中這是無庸置疑的。其他每個人也都這麼認為。在他傳授灌頂的時候,弟子都十分敬畏,幾乎不敢看他的臉。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現前世或各種佛菩薩的形象。每個人都稱他為仁波切(Rinpoche),意為尊貴者,這是對上師的尊稱。有他出現的場合,其他的老師就不會被這麼稱呼。他的出現感人至深,讓許多人稱他為「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如果沒有遇到我的上師蔣揚欽哲,我知道我會完全不同。他充滿溫馨、智慧和慈悲,體現佛法的神聖真理,讓佛法落實於生活,生機盎然。每當我與別人分享上師的氣氛時,他們都深有同感。那麼,蔣揚欽哲又給了我什麼啟發呢?就是對佛法不可動搖的信心,以及對上師無比重要的堅定信念。如果我有什麼見解的話,我知道都是得自於他,這種恩德我永遠也回報不了,卻可傳遞給他人。

  我在西藏度過青少年時期,看到蔣揚欽哲在群眾中散發著愛,尤其是在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時候。西藏的喇嘛,不僅是精神上的老師,也是智者、法師、醫師和精神治療師,能夠幫助病人和臨終者。後來,我從《中陰聞教得度》(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相關 教法中,學習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關死(和生)的課程,我學到最多的,還是來自於觀察上師如何以無限的慈悲、智慧和了解來引導臨終者。

  但願本書能夠將他的一些偉大智慧和慈悲傳達給世界,也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感受到他智慧心的現前,而與他建立一個親近的關係。

達賴喇嘛序文

  在這一本契合時代需要的書中,索甲仁波切深入探討了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死亡。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可以用兩種方式面對死亡:選擇忽略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由清楚的思維,試圖減少它可能帶來的痛苦。不過,這兩種方式都不能讓我們真正克服死亡。

  身為佛教徒,我把死亡視為正常的過程,只要活在這個世上,就得接受死亡必然會發生的事實。既然清楚逃避不了一死,就沒什麼好擔憂的了。我傾向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時換了件新的一樣,而不是終點。然而死亡還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或如何死。因此,在死亡真正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預做準備。

  我們大多數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詳,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暴力,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憤怒、執著或恐懼等情緒所控制,我們顯然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死的安詳簡直就是一種奢望)。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好,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

  誠如各位將在本書中讀到的,從佛教觀點來看,死亡的實際經驗非常重要。雖然我們會如何投生以及投生何處,大都取決於業力,但我們臨終那一刻的心境卻可以影響下一世的好壞。因此,在死亡的瞬間,儘管我們已經累積了種種的業,只要我們努力生起善的心態,還是可以加強和激發善業,帶來快樂的投生。

  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產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內心經驗。透過禪定反覆對死亡過程加以熟悉,一位有成就的禪修者藉由利用自身的死亡來獲得極高的精神證悟。這也是為什麼具證量的修行人都在禪定中過世的原因。他們的身體經常在醫學上宣布死亡後很久才開始腐敗,象徵他們的修行成就。

  幫助別人死得安詳與準備自己的死亡同樣重要。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孤立無援的,如果出生時沒有人照顧和關懷,我們必然活不下來。因為臨終者也是無法幫助自己的,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來解除他們的痛苦和焦慮,幫助他們死得安詳自在。
 
  最重要的一點是:避免讓臨終者的心變得更混亂。我們幫助臨終者的首要目標是讓他們安詳,方法有很多。熟悉修行方法的臨終者,如果有人提醒的話,就可以獲得鼓勵和啟發;如果我們能夠慈愛地撫慰臨終者,也可以讓他們產生安詳、平靜的心態。

  死亡與臨終的課題在藏傳佛教和現代科學兩個傳統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會點。我相信在理解和實效的層次上,兩者對彼此都有極大的幫助。在促成這個交會上,索甲仁波切是再好不過的人選:他生長在西藏傳統中,跟隨最偉大的喇嘛參學;他也從現代教育中獲得益處,在西方居住和教學多年,對於西方的思考方式瞭若指掌。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性描述,還有實用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真相,幫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寧靜而充實。

修訂版譯序

未見句號 鄭振煌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逗號、頓號、括號、疑問號、驚嘆號、破折號所組成。句號只能小結某個時段的事件,絕非整個人生的結束,除非他已進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

  無餘涅槃是解脫道佛教的終極目標,但菩薩道佛教還有無住涅槃和自性清淨涅槃。無住涅槃是有資格享受常樂我淨而不享受,發大慈悲心,持續回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自性清淨涅槃是保證雖在娑婆世界輪迴而不受苦,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教思想發展到大乘,才算圓滿,究竟解脫而又能利益人生。

  大乘佛教分顯乘和密乘兩大派別,密乘除流傳於中國之外,又有再傳至日本的唐密(亦稱東密)和台密;流傳於西藏的密乘,稱為藏密。前二者源自印度的密教和初期大乘,藏密則兼攝中、後期大乘。故就思想體系和修持法門而言,藏密實有其勝出處。

  西藏人認為他們的宗教是佛教,絕非外人所說的密教或喇嘛教,因為密法只是西藏佛教中的部分修持法門,而喇嘛則是藏語對上師的尊稱。西藏佛教最古老的教派是寧瑪派,寧瑪派最重要的法門是大圓滿法和中陰聞教得度法,這就是《西藏生死書》的主要內容。

  中陰聞教得度法在西藏有許多版本,翻譯成英文者更有十多種,每隔幾年便有新譯本出現。為了適應西方人的思考模式和臨終關懷的時代需要,索甲仁波切以散文體裁敷演,中間穿插個人修行歷程和佛教故事,增加可讀性。自出版以來,暢銷不退,就繁複的內容和四百餘頁的篇幅而言,堪稱奇蹟。並有多種語文譯本,利益各民族。

  在我的人生理想中,從未以翻譯為志業,因為翻譯是吃力不討好、最耗精神的工作。我之所以被外界當作翻譯中人,完全是因緣所使然,在某種程度上說,因緣就是業力。我是凡夫俗子,掙脫不了業力的束縛,只好在業力的軌跡上自求多福。

  翻譯《西藏生死書》也是業力的呈現,我的一生從不追求什麼,卻總是被無形的業力緊追不捨,很難得有自由的呼吸空間。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感恩這本書為我帶來這麼多的善因緣。出版之前參與討論的朋友,給我很多啟發。出版前後,張老師文化公司的工作夥伴,認真仔細,好像迎接自己的兒女。在華文世界中,到處可看到這本書的蹤影,而且盜印本似乎比正版還多,經常有人問我知情否?收到版稅否?我都笑答:「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有沒有得到好處?」有人願意讀我的書,表示我還有剩餘價值,感謝都來不及了,豈能奢望什麼?

  直到現在,別人總是把我和《西藏生死書》綁在一起,可見得它的威力了。在全球各地,許多華文讀者都因本書而改變人生觀。我祝福所有眾生吉祥如意,我很願意歇下來聽聽大家的感動,但我有無限的任務等待完成,無暇回顧背後的一切,趁此增訂版發行之前,感恩三寶和法界眾生賜我善因緣。再定眼一看這些年來的種種,依然是一連串的逗號、頓號、括號、疑問號、驚嘆號、破折號,未見句號。

2004年5月20日於慧炬

音頻

《西藏生死书》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之走过生死的旅程

.

主持人 王靖淳 博士

.

.